返回首页

今天最新消息 智慧交通驶入快车道——新基建 新生活

来源:互联网

焦点访谈丨智慧交通驶入快车道——新基建 新生活

信息时代的生产生活越来越便捷。这种变化,其实跟身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从今天开始,《焦点访谈》将推出“新基建 新生活”系列报道。在新基建中,智慧交通是重要领域之一。道路通,百业兴。纵横交错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脉。那么,大力发展的智慧交通新在哪里?会有哪些传统交通所不具有的独特智慧?

在四川成都到宜宾路段的成宜高速,正在进行基于智慧高速系统的高精度导航测试。不仅界面呈现从二维变成更加直观的三维,区别于目前大多数的普通导航只能做到本车模糊定位,无法提供周边车辆动态等信息,这个新的导航系统,可以达到车道厘米级的精度,并且可以精准感知周边乃至远端车辆信息。


(资料图)

导航和感知更精准,基于智慧化的新基建赋能。作为国家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之一,2021年,成宜高速开始智慧化改造,在中间隔离带,每隔800米,就设立着一根智慧杆柱,除了集合各种摄像机等传统视觉监控设备,还专门安装毫米波雷达这种新型设备作为核心传感器,实现对道路24小时实时精准感知。不仅是感知,所有这些数据信息,都接入这个高速整体监控中心系统的大数据处理单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雷视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数据被迅速处理分析后,生成一条条的服务信息,返回到车里。

精准感知、精确分析,在新基建赋能下,人、车、路正在实现协同,让行驶在智慧高速上的车,有了“千里眼”,路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路。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徐洪磊:新基建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样的先进技术引入了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当中。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更多的是一种实现人和货物移动的物理通道,通过新基建的赋能,可以使这样的物理通道增加了信息通道的功能。

人、车、路的协同,不仅让开车的人更方便,更重要的是,还大大助力了路段通行效率,同时也为下一步在真实道路上大规模实现无人驾驶,提供了基础。

近年来,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形,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海运通达全球。与此同时,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基建赋能正成为促进交通设施提质增效、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徐洪磊:通过新基建的赋能赋智,可以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现现有基础设施能力和效率的提升,这也是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人民出行的重要机遇。

新基建赋能,让百姓出行更美好。现在,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刷脸安检、刷脸登机、智慧问询等便民“黑科技”,在越来越多的机场被运用,获得了不少旅客点赞。

除了服务更精心,新基建赋能还让机场的管理更精细。

怎么样让飞机更准点,是机场管理的重点之一。旅客、行李、机务、航食、航油等都是保障的关键节点,这些环节有没有做好准备?飞机是不是可以准点起飞?此前此类信息大部分依赖人工上报,不仅容易有误差,即时性差,溯源追踪也很麻烦。现在,基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的新基建,让管理人员足不出户,也能做到一目了然。

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这套智能管理系统,将所有可能导致航班延误的因素和环节都纳入其中。

监测是基础,通过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对异常事件还可以自动预警,比如作业人员未正确穿戴反光服、反光锥桶违规摆放、异常时段人员入侵等等,系统都能迅速精准识别并且做出提示。

不仅助力某个具体任务,随着民航新基建的推进,基于室内高精度定位和数字孪生三维建模等领先技术的支撑,有些机场已经实现了全场景、全流程的数字化。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一个三座航站楼、三条跑道、双塔台同时运营的超大型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多次破亿。通过智慧机场建设,每天1000多万条航空器位置数据、2000多万条的车辆位置数据,23000余个传感器采集的近亿条环境监测数据等等,都汇集在这个实体机场的数字孪生世界,成了机场智能管理和智慧决策的底座。

长江作为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是连接我国东、中、西部的重要纽带。2754公里的长江干线航道,流经沿江七省二市。52岁的叶志军,15岁开始就在长江上跑船,从普通水手干起,磨炼了18年之后,才当上了船长。

叶志军告诉记者,因为有丰水期和枯水期,长江的航道也是随时在变化。看得见的是水涨水落,看不见的是水面下的河床。以前在长江上行船,只能靠航行图作参考,但这种纸质版的航行图三五年才更新一次,跟不上航道的变化。行船最重要的是要安全,船走哪条路,装载量多少,大多要船长凭经验判断。而现在这一切随着数字航道的建设,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长江电子航道图App,被船员们称为水上导航,是国内内河航道首个高精度、标准化“一张图”。作为我国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之一,2019年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全面联通运行。从宜宾到长江入海口共2754公里的长江干线航道上,总共有5200多套航标遥测遥控终端、155座自动水位站、219艘航道维护工作船舶、34个通行信号台,这些设施都是数字航道数据的重要来源。

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副主任 杨保岑:在上面加装航标遥测遥控、加装水位遥测遥报以及一系列自动化信息采集系统,通过这些系统,再加上北斗、5G、物联网等技术,把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

数据进入到动态监测系统之后,通过数据中心的处理,从水面到水底,长江干线航道清晰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精准及时的信息,不仅让行船安全更有保障,运营效率也更高。过去,由于无法及时了解水深变化,为了安全,就要少装货,现在,基于长江数字航道新基建,航道深度和宽度每3天更新一次,并且还可以预测未来一周水深和船舶通航情况,载量也就可以最大化。

新基建促进新增长,在数字航道的助力下,2021年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超35亿吨,同比增长6%以上,创历史新高。

创新驱动,赋能增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推进交通新基建,2020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出台了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五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推进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民航等建设行动。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 苏杰:总的来说,交通新基建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有关规划政策实施,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推进重点工程落地见效,打造有影响力的交通新基建样板,持续推动建设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为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由国家层面主导的交通产业智能升级已经全面开启。智慧交通走上快车道,水陆空齐头并进,不仅有助于解决传统交通领域存在的诸多难题,而且让交通向着发展绿色化、运行自动化、出行人性化前行,出行图景更加丰富生动,也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制片人丨刘雪松 黄洁

编辑丨牛彦敏 蒋林 王伟 冯成 张晓丽 肖榕

摄像丨张敏 汪圣云 李志超 杨瑶 刘东立

策划丨崔辛雨

责编丨温娜 陈忠元

剪辑丨郑昱 赵云龙

【编辑:房家梁】

标签: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部 人工智能 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