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里的“小欧洲”何以“越洋出海”?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丽水8月24日消息八百里瓯江中游,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地,私藏了一座拥山抱水的国际范山城——青田。

“华侨之乡”青田,瓯江从其间穿行而过(央广网发 青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青田,又被称为浙江“小欧洲”,拥有57.5万户籍人口,其中38.1万是华侨。在代代侨胞接续奋斗300余年的岁月里,最早因石雕闻名海外的青田,如今成为了拥有满溢街巷的咖啡香、高楼林立如国际都市、能淘全球好物的中外联结纽带。如何以“侨”为桥,以“侨”为藤,高质量发展华侨经济,青田给出了答案。


(资料图)

深耕咖啡产业,打造“书香咖啡·阅读之城”品牌

在青田,无论你想喝意式、美式还是浓缩咖啡,在这里都能够找到最纯正的味道。

据了解,青田县咖啡馆多达400余家,日均饮用咖啡超2万杯,年均消耗咖啡豆80吨。以咖啡产业为代表的侨贸产业,正在青田这片侨乡大地上发展得如火如荼。

与非咖啡工厂的烘豆机正在工作(央广网发 周登 摄)

与非咖啡,是青田名气最大的咖啡馆之一。“我们现在总共有10家店,直营的有4家,有6家是合作店。工厂的供应链除了供应我们自己的门店,也供应给其他酒店、民宿等。”与非咖啡企业负责人余菲告诉记者。

作为青田第一家拥有咖啡豆生产线的品牌,这些年与非咖啡一直致力于让青田咖啡豆逐渐摆脱全部进口的局限,让青田咖啡行业走向更加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非咖啡还开拓了咖啡人才技能培训课程,从咖啡生产到人才培训,进一步完善了咖啡产业链。

咖啡师潘文文正在制作咖啡(央广网发 周登 摄)

在与非咖啡工厂,95后咖啡师潘文文正在制作咖啡,预热机器、磨咖啡粉、出液拉花,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业八年以来,潘文文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练就了高超的咖啡制作技艺,并斩获了“浙江金蓝领”等众多咖啡师专业奖项。由她制作的咖啡,深受门店顾客的喜爱。

芝田咖啡馆内书柜摆放温馨整齐,顾客正一边喝咖啡,一边惬意地阅读(央广网发 周登 摄)

去年以来,青田在咖啡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深耕咖啡文化,积极打造“书香咖啡·阅读之城”品牌,现已建成首批100余家“书香咖啡”阅读阵地,并积极开展“咖啡飘香与书同行”“文化接力跨洋阅读”“云端共读阅见美好”等阅读活动,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元化产业齐头并进,助推华侨经济走向世界

来到青田世界红酒中心,仿佛来到了葡萄酒的天堂。作为华侨之乡,青田拥有悠久的红酒文化和品鉴传统,红酒产业也是青田进口商贸中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青田立足侨乡优势,利用华侨资源,做大做强红酒商贸,扩大了青田红酒产业的品牌影响力。

青田世界红酒中心展出的各类红酒(央广网发 周登 摄)

青田依托咖啡、红酒产业推动华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新兴产业也在齐头并进。近年来,青田的“哈蒙”(西班牙火腿音译)产业发展迅速。“去年‘哈蒙’总共销售9万多腿,火腿切片工厂正在建设中。工厂建成之后,青田本土的‘哈蒙’切片就可以上架销售了,这对于青田‘哈蒙’产业发展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青田县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俊一告诉记者。

“哈蒙”切片师对整腿进行切片(央广网发 周登 摄)

此外,青田也在积极打造以“西餐大师”为品牌的系列特色人才培育提升工程,系统科学地培育咖啡师、品酒师、西餐师、西点师、哈蒙切片师、红酒营销师等特色人才,打响了“学西餐、到青田”特色品牌,为青田侨贸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以咖啡、红酒、火腿为代表的侨贸产业和独具特色的人才培训体系,正在青田这片侨乡大地上相辅相成、稳步推进。在迈入“地瓜经济”新时代,如何抢占“先机”,更高水平地“走出去”则成为解题思路。

青田县贸促会专职副会长喻江告诉记者:“青田有38.1万华侨、315个侨团分布在146个国家和地区,16万青商侨商大军有10万人在全球从事贸易活动,如同地瓜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块茎壮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第五届侨博会、第三届咖博会招商招展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通过青田‘保税仓+保税飞仓+海外仓’经贸共享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扬帆出海、行销全球。”

青田历届侨博会盛况(央广网发 青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侨是青田最具鲜明特色、最大优势的群体,也是推进青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杠杆。一直以来,青田都坚持以“侨”为桥、以“侨”为藤,是“地瓜经济”的生动诠释。目前,青田正利用丰富的华侨资源和商贸流通优势大力发展华侨经济,紧紧抓住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以及山海协作等政策机遇,全力打造全国华侨经济第一县,做好共富路上“侨”文章,真正把“侨牌”打成“王牌”。

监制:夏倩

策划:李晓晓

记者:王春然 林易(实习生)

校对:林虹彬(实习生)

鸣谢:丽水市新闻传媒中心 周登

标签: